财 经 科 技 | 股 票 房 产 原 创 |   中国经济时报电子版
商 业 地 方 | 文 化 汽 车 能 源 |   中国经济时报数字报

原创新闻

首页 > 首页栏目 > 原创新闻

尹恒:深改红利还能提供持续推动力

中国经济新闻网 2021-12-20 09:52:49

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徐蔚冰  

  “聚焦今年宏观经济,随着外需持续上扬和经济动能逐渐恢复,我国经济整体呈现了复苏态势。但在下半年特别是从第二季度开始,复苏态势有所放缓。预计今年整体经济增速能够达到8.1%左右,年内完成6%的增长目标没有问题。”在12月17日举行的CMF宏观数据月度分析会上,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尹恒做了主题为“维护短期平稳复苏,激发长期增长动力”的主旨演讲。
  
 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尹恒表示,有多个原因支持宏观经济整体复苏。第一,工业企业回归常态。1-11月份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.1%,两年平均6.2%。2019年是5.6%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大为改善,随着经济逐渐走出疫情冲击,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额出现了很大的增长。
  
  第二,就业形势稳定。随着整体经济的逐渐复苏,城镇调查失业率在下降,居民收入的增长是稳定的。
  
  第三,进出口延续了强劲增长态势。据11月份的数据,按美元计价,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5.47万亿美元,同比增长31.3%。从外需来看,增长势头相当强劲。
  
  第四,外需强劲,外汇储备充足,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。汇率稳定表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信心比较充足,这给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增加了很大的底气。
  
  不过,尹恒强调,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很大,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,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。首先是国内消费持续低迷。第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。第三是民间投资处于低位,持续萎缩。
  
  此外,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,目前已经超过了疫前的水平,再叠加国内能耗双控和远期双碳目标的影响,企业成本和PPI价格指数急剧上扬,使得生产侧和需求侧价格明显分化。特别是下游的中小型企业、民营企业面临的压力、成本分担的压力特别巨大,影响到市场复苏前景。
  
  最新的CMF报告显示,2022年,财政政策或将更加积极。从数据看来,1-10月份,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4.5%,支出增长2.4%,所以,今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较快,但同时支出速度收缩也很明显。从财政赤字表里可以看出,今年财政赤字同比减少55%,比2019年同期减少45%。为了改变这种收缩的状态,近期财政政策应该更加积极来保证财政支出的强度,加快财政支出的速度。
  
  从货币政策来看,10月份M2同比增长8.5%,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.2个百分点。但三驾马车中,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有所收缩,所以,货币政策应该走向更加适度宽松的状态。基于上述分析,尹恒给出了近期和长期两条政策建议。
  
  一是近期应该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维持平稳复苏。首先是财政政策可以更加积极。“今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,但是支出速度收缩的非常明显。与2019年正常年份同期相比落后了两个百分点”。“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的节奏明显比去年放缓,从这两个角度看财政政策事实上转入收缩的状态,所以,我们认为近期财政政策应该更加积极来保证财政支出的强度,加快财政支出的速度”。其次是货币政策还存在着适度宽松的空间,应该走向更加适度宽松的状态。“从社会融资存量和增量来看,今年财政货币政策总体看,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是趋紧的”。第三是近期政策应该多管齐下提振居民消费信心。“可以适时出台消费导向的减税降费政策和民生导向的收入补贴措施”,尹恒分析认为,以前财政对消费的支持,主要是面向企业的减税降费,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。现在可以适时考虑对提振居民消费、提振居民信心、增加居民收入方面发力。最后是要千方百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,千方百计地维护市场主体的活力,稳住宏观经济的大盘。
  
  二是长期政策建议。尹恒认为应继续坚定的全面深化改革,激发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。“通过模拟,我们已经看到深化改革的红利十分巨大,还是能够在未来二三十年提供给我们长期持续的推动力。”尹恒表示。
  
  
来源:中国经济新闻网——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:徐蔚冰   编辑: 马原       
微信公众号

相关阅读

中国经济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本网所刊登文章,除原创频道外,若无特别版权声明,均来自网络转载;
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,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;
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它争议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。

联系电话:81785256;邮箱:cetcopyright@163.com

 
微信公众号
微信公众号
中国经济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、复制或建立镜像
联系电话:(010)81785256 联系邮箱: cetcopyright@163.com
举报电话:81785256;举报邮箱:cetcopyright@163.com
中国经济时报社 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王府街 邮政编码:102209 电话:(010)81785188(总机) (010)81785188-5100(编辑部) (010)81785186(广告部) (010)81785178(发行部) 传真:(010)81785121 电邮:info@cet.com.cn 站点地图 Copyright 2011 www.cet.com.cn. All Rights Reserved
举报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05       京ICP备07019363号-1       京公网安备11011400103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