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系列报道
■本报记者 曹方超
“‘十三五期间’,新兴经济体过去十年共通的发展引擎遇到了阻力,信任问题也日趋显现。但是,中国却是一个例外,在过去30年里,中国经历了非常快的经济增长,未来,中国经济将进入新常态,以一种更加可持续的速度进行发展。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秘书长古里亚在今天开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上说。

古里亚在2016中国发展高层论坛
据古里亚介绍,OECD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,中国提出的到2020年把人均GDP翻一番的目标需要激活企业的力量。然而,目前中国公司债务占GDP比重已经高达160%,同时水泥、钢铁、煤炭、电解铝、房地产、化工、航运等行业还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。企业的赢利水平在相对缩小,坏账和不良贷款的比例也在上升。
过去几个月,中国出现了一些汇市、股市和利率方面的波动,政府采用强有力的政策工具来应对这些挑战。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辅以人力资本的投资,特别是包括技能再造和再培训等技能的开发。中国需要在一些新的行业中创造就业,从而更好地鼓励私营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。
除创新外,报告还指出,要实施包容性、绿色的发展,古里亚认为,这意味着需要照顾那些在之前发展中落后的人们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,改革的重要性被再三提及。
古里亚介绍道,收入不平衡的大部分指标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未发生过变化,特别是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,这种不平衡仍在加剧。这将影响未来生产效率的提升,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。这也是“十三五”规划中提出要包容性增长的关键原因。
同时,“十三五”规划中还提到绿色发展的概念,而且将其明确为“十三五”期间的一项政策目标。目前,中美双方对减排作出了一些承诺和表态,中美合作也在一些基础性的挑战方面有所推进。古里亚还指出,产业的调整以及更严厉的环保标准非常重要,是中国到203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的重要推动力。
此外,古里亚还强调,“十三五”规划强调侧重开放型经济,这是避免中等收入陷井的一项重要条件。
过去几年,中国在放宽价格管制,同时还在营造一个更为“亲商”的环境。“一带一路”项目以及对外投资的兴起,使得媒体对于中国对外收购报道逐渐增多。“贸易当然是非常重要的通道,但是,中国在未来世界地位的提升还要取决于更高价值的生产和制造,在全球价值链中,中国正向上游迁移。”对于中国出口价值的增值,古里亚举例道,中国的电子产品消费,1995年基本为零,到2011年时已经达到了45%,从这一点就明显看出中国的进步,而且也显示出了创新。当然创新还体现在投资中,投资将会在支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继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如今,世界经济正在向“重消费、弱投资”的发展模式转变,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有很多的机会成为拉动投资、消费的引擎。古里亚认为一些处在科技创新前沿的国家还会继续引领经济增长,但需要注意的是,该如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?古里亚还表示,科技的进步还会继续推动中国的发展。同时,中国促进一些创新创业平台的出现也是对创新体系的完善。
对于中国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改革,古里亚指出,教育、创新和竞争,以及金融体系的变化,还有基础设施的融资,以及劳动力市场、产品市场、税收制度是否对有利于企业和劳动力等,这些都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因素。
当全球经济进入“新中庸”,我们都需要加快改革,而非停滞改革,“十三五”期间,中国正加快改革,为达到更好的平衡,需要供给侧和需求侧相结合。“我认为中国债务占GDP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,仍有刺激空间,而这种刺激将会对中国以及国际经济起到拉动作用。世界其他国家也要向中国学习,财政有盈余或者比较平衡的国家,有能力来采取这种结构性改革。”古里亚说。此外还需要选择一些边际效益较高的项目,利用好当前利率较低的环境,以获得更高的收益。同时,在需求侧也要进行结构性改革,在6—7年的财政调整以后,我觉得很多西方国家都需要仔细的审视一下刺激需求。
“中国在过去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,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挑战,‘十三五’规划仍显示出实现更绿色发展的意愿。希望能在过去20年合作关系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中国出台一些更好的政策,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。”古里亚最后总结道。